杭州無人超市用的是什么技術?怎樣防偷?
近日,阿里巴巴無人超市 " 淘咖啡 " 亮相杭州,沒有收銀員,無需排長隊、東西買完就能走。第一次進店時,打開 " 手機淘寶 ",掃一掃店門口的二維碼,獲得一張電子入場券。通過閘機時掃這張電子入場券,進入店內之后就可以購物了,進到里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機。不過這家超市只是試水,商用暫無時間表。
嫁接了人工智能技術之后,無人超市的高調在資本市場頻頻唱響,更有甚者認為無人超市將會革了傳統(tǒng)便利店的命,但回歸到線下的購物場景,無人超市真有那么美?
技術加持難以驅除消費場景詬病
眾所周知,現(xiàn)階段的人工智能被業(yè)界炒的異;鸨鵁o人超市的出現(xiàn)可以說讓人工智能高頻次落地化成為了現(xiàn)實。
就拿這幾天刷屏的杭州無人超市來看,采用的是視覺傳感器、壓力傳感器以及物聯(lián)網支付等技術。其中,關鍵就在于為每件商品添加了 RFID(俗稱電子標簽)標簽,這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。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,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,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(huán)境。目前在一些圖書館和線下商店的磁扣中,也會用到類似的技術。可以說,這是一種相對成熟且廉價的解決方案。
不過,這種 RFID 標簽本身也存在無法克服的問題。比如,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。如果標簽被緊緊捏住,則將不被識別到。因此,相對于亞馬遜所采用的計算機視覺,這種技術雖然成熟、廉價,但要滿足未來落地的無人超市,恐怕還有一D的距離。
當然,從技術上說,即使是計算機視覺,目前也存在一D的問題,比如,在人流量密集時,也容易出現(xiàn)識別不到的問題。亞馬遜的 Amazon Go,目前僅能應付人數小于 20 人的情況。
不過,除了承載量有限、產品難以識別以外,消費者素質層次不齊也是無人超市的一大詬病,因為從現(xiàn)階段無人超市的購物體驗來看,單純的憑票出入,很難規(guī)避素質低劣人士利用時間差走出無人超市,就像地鐵口的動態(tài)智能識別閘機一樣,地鐵逃票還好,如果是無人超市遭人洗劫一空然后逃之夭夭,那后果可想而知。
所以,對于偷盜問題,無人超市至今沒有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,這也是行業(yè)的一個通病。除了偷盜外,拿劣質商品換取無人商店的優(yōu)質商品,或者是將包裝盒中的商品拿走,把盒子放在原位,超市運營中的問題都需要無人商店解決。
會不會成功呢?
從現(xiàn)階段無人便利店的技術、產品等方面來看,無人便利店并非完全實現(xiàn)無人操作,其更像一個大型的 " 自助販售機 ",它在品類上做了豐富、空間上做了擴容,在用戶體驗上可以直接觸摸商品,支付的手段其實并未做到傳感免支付,更多的是在掃描區(qū)域手持支付,現(xiàn)在的無人模式更像自助購物。
隨著技術的進步,新的商業(yè)模式和場景在不斷融合變革,無人超市可以說帶給我們一個顛覆傳統(tǒng)購物場景的購物體驗,但受制于多方因素的制約,這種先進的購物理念是否會成為新趨勢,是否會代替?zhèn)鹘y(tǒng)的零售模式,到底會不會成功呢,還有待時間的檢驗,讓我們走著瞧。
基于物聯(lián)網技術的智能家居安全系統(tǒng)應用
對話云天勵飛副總裁肖嶸:AI 技術的門檻從未降低,降低的是應用的門檻